首頁   要聞   行業   地方   觀察   科技   投融   城市   專家   研報   學術   文博   文創   景區   交通   住宿   紅色   鄉村  樂園   戶外   節會   環球   攻略

身體現象學視角下徒步旅游者Flow體驗的生成與意義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2-05-19 16:50作者:楊洋  周星  徐穎兒  吳問津  袁佳欣來源:旅游學刊

身體現象學視角下徒步旅游者Flow體驗的生成與意義

楊 洋1,2,周 星1,徐穎兒1,吳問津1,袁佳欣3

(1.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2.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3.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科學學院,北京 100024)


[摘 要]近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身體轉向”的背景下,微觀身體逐漸成為窺探旅游體驗的關鍵視角。文章基于身體現象學,構建了旅游者心流(Flow)體驗生成與意義分析框架,利用參與式觀察、深入訪談、感官民族志等方法對稻城亞丁徒步旅游者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1)徒步旅游者的旅游世界“知覺場”形成源于外部環境對其身體感覺、運動通道、多感官知覺等具身體驗的不斷刺激;(2)作為“具身-認知”的過程,徒步旅游者Flow體驗生成源于技能與挑戰的平衡,且主客互動推動旅游者獲得新的認知體驗;(3)徒步旅游者Flow體驗的意義蘊含在具身實踐的身體知覺與特定的社會情境之中,并通過主體知覺意識、情感體驗、價值判別呈現;(4)Flow體驗狀態意味著幸福情緒的獲得,最終給予真實自我和真實世界的價值判斷。研究嘗試從身體現象學視角出發,對體驗領域的Flow體驗進行研究,是對旅游體驗研究話題擴展的有益嘗試。


引言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旅游逐漸成為人們暫時逃離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徑,但當這種逃離僅觸及如何到達、如何離開、如何消費等程式化議題時,就會讓我們陷入狹隘的物質主義泥潭[1-4]。Larsen、Vannini 和Taggart 認為,旅游體驗研究不應停留在淺顯的物質消費層面,而應通過具身實踐與環境充分融合,并關注體驗如何塑造主體認知、行為和價值[5-6]。以旅游體驗為主題的相關研究中,學界逐步經歷了由客觀主義、建構主義向存在主義轉變的認識過程,近年來尤其強調旅游的具身存在,即關注微觀社會視角下旅游者身體運動、感覺、情感認知及其與外部世界的交互關系和意義[7-9]。在Merleau-Ponty 身體現象學影響下,相關研究強調體驗主體性的回歸,希冀在“身體-環境”關系中思考旅游者體驗的具身認知。盡管關于旅游者身體現象的思考已逐步開展,但大多從理論出發,鮮有基于“觀察式參與”情境的實證研究[10-11]。

近年來,用于詮釋主體積極情感的心流(Flow)體驗成為旅游體驗關注的議題之一[12-13]。Flow體驗表達了主體通過調動自身技能完成某項活動挑戰后所產生的瞬間愉悅感,其獲得源于主體身體的技能與環境挑戰的平衡[14-15],也離不開自身興趣和具有挑戰的活動、主體沉浸以及具身參與[16-17]。研究發現,外部環境更能激發旅游者通過沉浸式具身參與獲得Flow 狀態,產生暢爽感并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18-19]。因此,旅游者Flow 體驗狀態不僅呈現了主體較為強烈的具身認知,同時也暗含著特定的“身體-環境”關系與意義[20-22]。據此,通過揭示旅游者Flow體驗特征以及身體實踐的意義,更能有效地闡釋旅游者身體運動方式、知覺意識以及情感認知與心理狀態之間的互動關系[23-24]。不過現有旅游者Flow體驗研究大多從心理測量等結構化層面進行,對旅游者微觀身體的認識略顯不足[19,25]。

綜上,本文從身體現象學視角出發,以Flow 體驗為切入點,選取稻城亞丁徒步者為研究對象,從身體現象學的角度揭示旅游者Flow 體驗的生成過程與意義,探討嵌套在旅游者與旅游世界旅游世界是從現象學語境中對旅游本質或旅游者與環境互動關系進行的描述,它不僅僅指旅游者短暫出游的地方,而是更加強調旅游者“我”眼中的世界或“我存在”的世界。之間多層互動邏輯,為進一步解讀旅游情境中主體的具身實踐、認知及其意義等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分析框架與文獻回顧

1.1 基于身體現象學的分析框架構建

20 世 紀 以 來,以Merleau-Ponty、Foucault 和Bourdieu為代表的理論家將身體從意識哲學的深淵中掙脫出來,身體作為一個核心概念進入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視野[26]。尤其在20 世紀90 年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身體狂熱”(body craze)興起背景下,身體被認為是時空性、流動性、意向性和表達性等多重特征的交融,其既表征了文化象征系統和話語秩序,也是非表征“非表征”的概念最早由Thrift 提出,起初為一種思考方式;非表征理論(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則是以展演(performance)和實踐為認識論,強調身體實踐和主觀感受的作用,其核心觀點是人們通過持續的、運動的實踐來理解日常生活的世界[32]。視角下主體實踐中非預期及不斷被轉化的社會文化意義載體[23,27-30]。其中,以Merleau-Ponty 身體現象學為代表的理論推進了人們對微觀身體非表征的認知。該視角認為,主體的意識、情緒等都是在物質性身體的基礎上形成的,認知與理智根植于主體所獲取的動態的、系統的感官運動的經驗[31],同時,強調具身(embodiment)情感力量能幫助個體通過運動實踐的方式理解日常生活世界的意義[32]。于此,為有效闡釋旅游情境中的“身體-環境”關系以及身體這樣“做”的意義,本研究將基于身體現象學視角構建分析框架。

一方面,身體作為實踐性和意向性的綜合,以及世界與主體互動的產物,是主體的“知覺場”“知覺場”亦稱“現象場”(phenomenal field),格式塔心理學術語,指知覺所反映的世界。及“身體-主體”的混合[8,33-34],其認知體驗邏輯暗含于具身實踐中:首先,身體能運動。人們借助身體感覺、運動和多感官等獲得關于體驗環境的原初知覺,即“肉體性的遭遇”(encounter)[35]。其次,身體能知覺。身體不僅僅是知覺意識發生的場所、載體,也是“我思-我動”的“肉身心智”;那些原初的知覺意識經過“人的靈魂”不斷轉化為概念化的智能,幫助主體形成想象、認知、情感或記憶等體驗[7,36]。最后,身體有意義。體驗的意義蘊含在知覺身體之中,是主客互動的真實存在,身體的知覺意義和情感體驗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社會文化情境中不斷創造的過程,即主體價值判別既與身體的知覺、情感關聯,也被廣泛地嵌入特定社會文化情景中[8-9,37]。另一方面,在身體與環境互動過程中,認知并非起始于感覺刺激的簡單輸入,也非封閉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內在過程,而是經由特殊的感覺和運動通道形成具身實踐的心理狀態[38-39]。因此,Flow 體驗作為特定情境下主體的一種知覺認知,是主體關注刺激或挑戰目標、有效控制自我與環境后的某種具身認知,這能為主體Flow體驗的身體現象學解讀提供一定的理論邏輯支撐[8,33-34,40-43]。

綜上,本文從“旅游世界-環境刺激-具身實踐-綜合感官-認知體驗-意義呈現”的層級關系展開,構建旅游者Flow 體驗生成過程及意義的分析框架(圖1)。第一,旅游者身體體驗是主體與旅游世界的互動產物,旅游者進入旅游環境,意味著與旅游世界渾然一體,其將認知置于身體之中,把身體置于旅游環境之中,形成一種“具身-嵌入”的認知系統[43]。第二,旅游者身體通過本體感覺、運動通道、多感官知覺塑造原初的知覺意識,以及旅游情境中時空性的“我思-我動”,將知覺意識轉化為Flow 情感體驗與價值判別的認知體驗。第三,在“具身-嵌入”系統中,旅游者體驗意義在“主體-旅游世界”互動的身體上真實呈現,并蘊含在特定旅游情境內旅游者的具身實踐及其價值判別中[9-11,32,37]。

圖片

圖1 研究理論分析框架
Fig.1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esearch

1.2 相關研究回顧

首先,Cohen 在1979 年就將現象學引入旅游體驗領域[44],但之后的研究大多關注游客的真實性體驗,缺少對身體現象的關注[45-46]。隨著研究的推進,學者逐漸開始關注旅游情境中的具身現象[47],如Wassler 和Kirillova 圍繞“他者是否為地獄”的話題對游客的具身凝視進行研究[48];Jensen等發現韻律、聲音景觀與溫度均能影響主體對外在世界的意義感知[49];樊友猛和謝彥君從理論闡釋出發,揭示出旅游情境中的具身范式內涵[9];蔡少燕和陶偉強調旅游研究應關注身體與凝視、旅游目的地表征與符號化身體、身體的感官體驗與環境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11]。其次,旅游領域Flow 體驗研究中,Wu 和Liang 通過感知測量證實了旅游者對刺激環境性感知、Flow 體驗以及滿意行為之間存在相關關系[25];W?ran和Arnberger發現,專業戶外登山體驗能夠促進主體達到Flow 狀態,同時,恢復性環境感知能有效提升Flow體驗[19];蔡溢等探討了文化遺產地旅游者Flow 體驗產生的影響因素[12];Huang 等通過生理實驗方法,驗證了虛擬旅游體驗刺激感、控制感以及Flow 體驗之間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50]。綜合來看,目前,較少有研究從身體現象學與心理認知層面綜合開展旅游者Flow 體驗生成過程及其意義的微觀探究,且觀察式參與、感官民族志等涉入情境式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將從這些研究缺口切入,并嘗試開展相關探索。

2 案例概況與研究方法

2.1 案例概況

本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亞丁景區為案例地。景區匯集了雪山、冰川、湖泊等自然景觀,生態系統保存完整,也是著名的徒步旅游者聚集地[51]。選取稻城亞丁緣由如下:(1)案例地屬于自然景觀類景區,與以往旅游領域Flow體驗研究情境較為契合;(2)景區海拔大致介于2900~6032米之間,環境較為惡劣(缺氧、低溫),旅游者通過技能完成挑戰后獲得的Flow 體驗更為強烈;(3)擁有多座被當地藏民視為神峰的雪山,是旅游者的“朝圣”向往地,背后象征意義較為豐富。因此,這為本研究提供了較為典型的案例場景。

2.2 研究方法

首先,通過參與式觀察、半結構化深入訪談等方式獲取研究所需文本數據,具體采用目的性抽樣選取訪談對象,以隱蔽的方式獲取相關數據,按照滾雪球的方式逐步擴大訪談對象的規模,直至信息飽和為止。訪談圍繞但不局限于以下提綱:如“為什么徒步?”“你的身體極限到了嗎?”“為什么能堅持下來?”“當你爬到X米海拔或看見X場景的時候能出現較為興奮的體驗感,甚至幸福感?”等;與此同時,為了獲取Flow 體驗所呈現的意義,調研者繼續追問受訪者,如“談談當你通過挑戰看到這壯美景色時,你有什么感受與思考?”“所達到的體驗會對你的生活或者人生思考有何幫助?”等。其間,共獲取有效訪談對象26 個,并分別編號為F01~F26(表1),每位訪談時間控制在20~45 分鐘左右,訪談對象年齡跨度為15~70歲。深度訪談與觀察記錄的照片等資料均轉換為研究所需的文本數據。

表1 訪談對象基本信息
Tab.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of the interviewers

圖片

其次,運用感官民族志方法開展具身實踐研究。感官民族志是研究者通過具身方式獲得自身與他者感官體驗特征,進而創造和表征知識的方法,相較于傳統以視覺和文本為主的觀察法和訪談法,該方法將身體的具身、感官和移情置于實踐的中心位置,有利于研究者進行更微觀的解讀[26]。結合Scarles、Van Maanen 等學者的觀點,將研究者體驗過程中經視覺、聽覺、觸覺等形成的多感官特征進行文字化描述,并借助移動電腦隨時記錄,記錄保存為“.txt”格式,形成用于質性研究所需的現場筆記[52-53]。研究者3人于2017年8月15日參與徒步體驗,持續時間為8:25—17:30,線路為“洛絨牛場—牛奶?!迳!蓖?,共耗時9.5 小時,里程約為12.97 千米,上升海拔約為565 米。期間,研究者結合本體感覺、運動覺以及多感官知覺特征撰寫了約5000字的現場記錄。綜合多感官民族志的方法,彌補了訪談過程中難以獲取的深層次隱含信息,幫助提升研究的信效度[54]。

最后,研究分析圍繞構建的理論框架,將獲取的文本數據置于特定旅游體驗情境中,對本文的語義進行反復的提煉、總結與闡釋,最終推演出能夠反映研究主題的結論。為了進一步提高結論的信效度,采用相關學者提出的定性研究三角校正方法,對訪談、參與式觀察以及感官民族志方法獲取的數據進行多視角的比對和分析,排除單一結論,保留普遍性的認知[55]。

3 旅游者身體實踐與Flow體驗的生成

3.1 旅游世界與具身嵌入

轉山的藏民、朝圣的旅游者和堆砌的瑪尼堆等旅游景觀(圖2 和圖3)刺激并沖擊徒步旅游者的視覺,旅游者通過凝視獲得原初知覺經驗,在主客互動中形成“知覺場”,促使物質身體發生改變(如雞皮疙瘩),同時生成Flow體驗狀態??梢?,凝視是具身體驗的重要方式,也是主體與旅游世界互動的主要通道,通過旅游者的凝視,旅游世界嵌入徒步旅游者身體之中,轉化為自身的知覺意識,從而推動主體Flow情感體驗生成?!爱斪约号实侵?700米左右高度,看見雪山出現的剎那,太神圣了,明顯可以感覺到皮膚上開始出現雞皮疙瘩,興奮之余全然忘卻了身體的不適,甚至一度流下眼淚,這種狀態持續了10~12分鐘,可能這就是Flow體驗吧?!保‵05)

圖片

圖2 轉山的藏族原住民
Fig.2 The indigenous Tibetans circling the sacred mountains

攝影:研究者;時間:2017年8月15日;地點:五色海


圖片

圖3 朝圣的徒步旅游者
Fig.3 Hiker on the pilgrimage

攝影:研究者;時間:2017年8月15日;地點:海拔4400米徒步沿徒經幡前

巍峨的雪山、潔凈的海子以及神圣的宗教景觀凝聚著豐富的象征意義,研究發現,當這些景觀刺激身體與環境融合時,旅游者身體更容易呈現出注意力集中、時間靜止感、自我意識短暫消失等Flow體驗特征,即表明旅游世界中具有一定社會文化意義的情境更容易協調旅游者身體的本體感覺與視覺知覺的融合,幫助主體獲得Flow 體驗的具身認知。

3.2 環境刺激與綜合感官

McCormack等學者認為,溫度能夠通過景觀的光感、環境的色調等對身體感知產生影響,生成一種“景觀”[56-57]。徒步過程中寒冷的“溫度景觀”不再是身體排斥的焦點,反而轉化為主體的挑戰,相較于舒適的溫度,極端寒冷的溫度更能刺激旅游者“身體-主體”獲得關于挑戰的本體感覺。于此,在惡劣環境的刺激下,徒步旅游者將這種挑戰的本體感覺與運動通道(徒步)、多感官知覺(溫度景觀)融合,并通過融合后的具身實踐獲得共感或通感共感或通感是主體的一種多感官知覺現象,具體而言,是主體某一感官受到環境刺激產生某種情緒體驗時,由一個感官擴散到另一感官,以視、聽的感官產生共感最常見。的狀態,生成Flow 體驗?!爱斘覀兣实侵?850 米左右高度時,下起小雨,溫度非常低,伴隨著缺氧的癥狀,我們3人越爬越高,周圍已經沒有其他人。在這種環境下,內心有點恐懼,不敢往前,在同伴相互鼓勵下不斷克服困難。最后,我們繞到了牛奶海的上方,俯視牛奶海的一瞬間(圖4),幾乎忘掉寒冷、刺骨與陰沉沉的黑色帶來的恐怖。那一刻,我們都‘瘋’了,心跳加快?!保ㄑ芯空攥F場筆記)

圖片

圖4 牛奶海俯視景觀
Fig.4 The Niunaihai Lake landscape from a bird’s-eye view

攝影:研究者;時間:2017年8月15日

與惡劣環境相反的是,旅游者受到陽光刺激后形成的本體感覺,例如光感,是積極的,對于高寒地區的徒步而言,陽光能夠化解主體對于極端環境的不適與恐懼,一定程度上轉化為關于技能的本體感覺。研究發現,旅游者的情緒很容易受到陽光的影響,其體驗感隨著光感的強弱而快速變化。光感不僅是旅游者身體的知覺意識,同時也是外部物質附著在具身實踐上的痕跡,這種痕跡能夠激活身體并推動旅游者獲得Flow狀態??梢?,旅游者綜合感官實踐下,惡劣環境的本體感覺(挑戰)與光照環境的本體感覺(技能)關聯融合,伴隨身體的具身實踐生成Flow情感的認知體驗?!皠偤媚菚柍鰜砹?,慢慢地往上攀登,神山越來越清晰,風景越來越純凈,每多走一步,看到的風景都與眾不同,尤其看見雪山時(圖5)太激動了,想哭?!保‵12、F25)

圖片

圖5 陽光下的央邁勇雪山
Fig.5 The Youmayon Snow Mountain in the sun

攝影:研究者;時間:2017年8月15日

3.3 身體技能與挑戰平衡

就徒步旅游者而言,身體的疼痛、疲勞是肉身的原初知覺意識,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旅游者通過吶喊、釋放等形式以精神的力量激活懈怠的身體,可見,“追求”“堅持”在情感體驗、價值選擇等具身認知的關照下轉變為身體的特殊技能。同時,在多感官具身實踐中,旅游者通過較強的控制感(如借助連續性的呼吸節奏)協調身體的能力或狀態,進一步提升主體的技能,而當這些技能抵御低溫、缺氧、風雨等給予物質身體的挑戰后,旅游者生成Flow 體驗的認知。從旅游者技能與挑戰平衡視角看,Flow體驗是旅游者通過身體技能完成挑戰并喚起積極情緒的“具身-認知”過程,“一切的準備就為了這一刻,哪怕已經累得氣喘吁吁,哪怕已經頭痛欲裂,但依然止不住地吶喊與釋放出來!因為好的風景總是在后面;雖然很喘,但是我休息一下就可以繼續走了,這種一鼓作氣的方式讓我被自己感動到哭?!保‵16、F17、F21)

4 身體現象與Flow體驗的意義

根據已構建分析框架中關于旅游者Flow 體驗具身實踐與認知的層級關系,將研究置于徒步旅游者Flow 狀態生成的旅游世界中,并從知覺意識、情感體驗以及價值判別3 個層面對旅游者Flow 體驗的意義進行闡釋。

4.1 知覺意識層面的意義

從知覺意識層面的意義看,Flow狀態使得主體忽略了時間的流逝,暫時處于無意識的狀態,讓自我動心、動情、動感,推動主體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并實現自我重塑與再認識,“俯瞰牛奶海的全貌后,太激動了,感覺舍不得離開,放空;被自己感動到,我們也放慢腳步,全然不顧時間的存在,這是一次難得的人生朝圣,我覺得這是一種精神的歸屬,有一種身心融合的感覺?!保‵24)可見,作為一種“具身-認知”體驗,Flow 狀態化解了自我與世界的對立,身體實踐不再被看作是簡單、無意義的過程,旅游者身體原初的知覺意識也經“我思-我動”的物質身體實踐轉化為確定的、有邏輯的和概念化的知覺意識,身體倦怠在自我激勵的過程中反而融合為“身心合一”的心靈頓悟,并幫助主體知覺意識獲得新的認知和啟迪,如“被自己感動”“人生朝圣”或“精神歸屬”等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4.2 情感體驗層面的意義

研究發現,Flow體驗能夠推動旅游者獲得幸福的情感,在此過程中,旅游者將自我置于感恩大自然生命饋贈與獲取的同時,內心充滿了滿足與幸福,“呆呆的望著神山,看著陽光灑在潔白的雪上,幸福的眼淚不自覺地就流下來了。每一次的體驗就是一次朝圣,我覺得這是一種人生的歸屬,很幸福;我們都來這轉山,感謝它給我們的保佑,感謝它保佑我們身體健康,幸福安康?!保‵07、F10、F18)同時,筆者發現獲得Flow 狀態的旅游者均有一種“身體在地獄,眼睛在天堂”的感悟,這種短暫的幸福情緒有效地滿足了主體對于人生精神性要素的需求。通過具身實踐,旅游者Flow體驗的意義不斷延伸,積極狀態的釋放甚至影響主體從人生歷程的角度獲得關于幸福觀念的再認知,并通過幸福情緒和幸福觀念感知,共同形塑為旅游者的Flow情感體驗認知,“終于來到了這次旅程最終的目的地五色海,在那一刻,整個人的思緒完全放空,感動和幸福。所有世俗社會中的煩雜都煙消云散,仿佛自己已經與這藍天融為一體,心無雜念,這大概就是人生幸福的意義?!保‵25)

4.3 價值判別層面的意義

另外,研究發現Flow體驗幫助旅游者實現了身體從傳統社會結構中的抽離,化解了身體具身需求與社會結構規訓之間的矛盾,在旅游世界中展現原本自然的狀態,“人終究是屬于自然的,我們應該感謝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再也沒有任何的煩惱,仿佛自己與大自然已經融為一體,生命如此渺小,我們人和自然環境原來是如此的緊密,人本來應更加簡單地存在?!保‵13、F15)從價值判別層面的意義看,Flow 體驗喚醒了旅游者本真存在的狀態,更好地促使主體與旅游世界自然地溝通、交流。在此過程中,旅游者獲得關于“我”“我和世界的關系”“自然存在意義”等本真存在價值的再判斷??偟乜?,在具身實踐中,Flow體驗有效推動了旅游者通過知覺召喚、意識重塑、情感釋放以及價值判別獲得新的認知體驗,將自我認知賦予客觀世界,并在旅游世界中呈現出具身體驗的多層意義。

5 結論與討論

5.1 研究結論

研究從身體現象學出發,對徒步旅游者Flow體驗生成的過程及其意義進行了闡釋,得出以下結論:(1)徒步旅游者通過具身實踐將主體與旅游世界關聯,推動旅游者主體“知覺場”的形成;旅游者借助本體感覺、運動通道、多感官知覺的具身體驗達到共感或通感的狀態,并獲得新的認知體驗;換言之,技能與挑戰的平衡是具身與認知的綜合,旅游者Flow體驗的生成是“旅游世界-環境刺激-具身實踐-綜合感官”互動轉化的過程,亦是“具身-認知”的過程。(2)徒步旅游者Flow體驗的意義是主客互動的產物,其蘊含在知覺身體之中并真實地表現出來,同時也嵌入特定旅游情境內旅游者的具身實踐及其價值判別中。從主體的知覺意識層面看,Flow 體驗使得主體身體嵌入多感官體驗的內外循環中,有效地連通了旅游者與旅游世界,主體將知覺意識賦予外在世界,并在此過程中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從主體的情感體驗層面看,Flow體驗有助于主體的知覺意識在本體感覺、個人特質與價值觀的影響下不斷融合并呈現新的認知意義,幫助旅游者獲得幸福的情緒,以及形成幸福觀念的情感認同;從主體的價值判別層面看,Flow 體驗有效推動了旅游者將自我認知重新賦予客觀世界,在自然環境的具身實踐中獲得關于真實自我以及真實世界的價值判斷。

5.2 理論創新與貢獻

研究立足徒步旅游者具身體驗的情境,從Flow體驗生成過程分析及其意義的闡釋著手,試圖揭示旅游者具身實踐與認知之間的互動關系,豐富了旅游者身體與體驗研究內容。首先,研究試圖從“主體-身體”視角解析旅游者Flow狀態的生成過程;徒步旅游者借助運動通道、多感官知覺的具身體驗,在自然環境的刺激中形成新的知覺意識、情感以及價值判別等積極認知,而這種認知離不開旅游者的具身實踐,即研究結論印證了部分學者“認知是具身的”觀點[32,43,58-59]。其次,研究認為旅游者Flow體驗的意義嵌套在主體與旅游世界的多層互動邏輯中,體驗的意義處于某種主客含混的互動融合狀態[8,37],在徒步旅游的“知覺場”中,Flow 體驗能讓身體處于類似于暖流的狀態,主體獲得身心合一的知覺意識,并在幸福情感的認知體驗中實現對“我”與自然真實存在的價值再判別(圖6)。

圖片

圖6 身體現象學視角下徒步旅游者Flow體驗生成與意義
Fig.6 The generation and meaning of hikers’flow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phenomenology

同時,研究嘗試從身體現象學與認知心理學交叉視角探索旅游者體驗的話題,這為豐富旅游者Flow體驗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可能。首先,決定徒步旅游者綜合感官融合的“知覺場”的方向不僅位于旅游世界中的物質身體之中,同時也處在一個系統活動的現象身體之中。旅游者通過徒步這種運動方式參與到具身挑戰的實踐活動中,借助身體本體感覺、運動覺以及多感官知覺推動自身技能與外在挑戰的平衡,推動主體生成無意識的知覺狀態,獲得時間停止的Flow 體驗感,并繼續轉化為“身心合一”的知覺意識。其次,稻城亞丁特定環境所構成的旅游世界不應該被孤立地看作主體之外的客體,當其嵌入主體物質身體中時,已轉化為主體特定情境中的認知。研究證實,旅游者Flow體驗的生成離不開“旅游世界-身體-主體”的互動融合,徒步旅游者從進入稻城亞丁開始,就與其渾然一體,旅游者的大腦意識和情感價值置于徒步中的身體之中,身體置于神圣的旅游環境之中,在“具身-嵌入”的循環認知系統中,徒步旅游者借助綜合感官,在神圣情境的刺激下很容易形成關于幸福的情感體驗與真實的自我認知。最后,徒步旅游者Flow體驗既是心理認知,也是具身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情感能量,也具有認知動能,而其意義正是通過旅游者知覺意識、情感以及價值的認知過程所綜合呈現的。身體現象學視角下,我們能夠從體驗意義的角度出發闡釋主體在旅游體驗中獲得的關于旅游世界的習慣知識[8,60],推動身體物質維度與社會維度的融合研究,幫助我們更為全面地認識旅游情境中的“身體”。

5.3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研究結合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與感官民族志等方法獲取的現場筆記文本,對徒步旅游者體驗情境進行不斷反思,認為Flow狀態充當了主體知覺意識以及認知體驗的某種“意向弧”Merleau-Ponty 的“意向弧”關注的是主體和世界之間的緊密聯系,一個意向弧就是身體本身和它的世界形成統一體的機制。主體獲得了技能,這些技能“儲存”在心智中,作為一種傾向對世界中的狀況的訴求做出反應,而不是直接在心智中做出表征。同時,他指出正是這個意向弧造成感官的統一性,感官和智力的統一性,感受性和運動機能的統一性。,正是這種意向效應,使得旅游者Flow體驗過程中達到了本體感覺、運動通道、多感官知覺的統一[8,60]。但受限于篇幅原因,Flow 體驗作為認知動力或意向效應,其推動旅游者主體現象意義體系形成的深層邏輯還需在未來研究中作進一步的探析;尤其是,本研究沒有對受訪者的物質性身體狀況、社會身份以及文化智力等本體特質進行區別,在某種程度上對研究結論的全面性而言有所影響,未來研究應該加以關注。

致謝: 特別感謝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張驍鳴教授對全文質量提升給予的建議。


圖片


文章發表于《旅游學刊》2022年第2期,參考文獻略。


【中國旅游網版權聲明】原創內容版權歸本站所有,如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旅游網"或"www.ivermectinstromectoliq.com"并附文章鏈接,需確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錄和轉載的第三方內容,本站無法保證其真實性,亦不代表本站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屬原媒體及作者,如有版權異議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相關推薦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28日發布公告,為依法保障港澳居民來往內地權益,自5月8日起,對有效期限截止日期為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的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俗稱“回鄉證”),證件有效期限統一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
4月23日上午,2023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在京召開。本屆年會的主題為“強化‘三大體系’建設 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杜江發表講話,主要內容如下。今年是中國旅游研究院建院15周年,也是中國旅游科學年會創辦14周年。多年以來,中國旅游研究院和全國旅游學術共同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學術研究、理論建設和數據處理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也有長足進展,期待你...
文旅部4月26日消息,近期,演出市場加快恢復,各類演出活動大量增加,在繁榮文化市場的同時,個別演出活動發生現場安全事故,部分熱門演出存在“黃?!背雌钡葐栴},影響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為進一步加強演出市場管理,規范演出市場秩序,充分發揮演出市場在促消費、穩增長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文化市場高質量發展,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從嚴格執行演出市場主體準入制度、全面加強演出活動審批管理、持續做好演...
4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韓敬華在會上介紹五一出行相關情況。隨著“五一”假期臨近,疫情防控較快平穩轉段,國內經濟持續回穩向好,國內人員流動明顯增加,預計節日期間旅游、探親等出行需求十分旺盛,營業性客流量和公路網車流量將高位運行,預計客流將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從客流強度看,預計營業性客運量和自駕出行量將創2020年以來“五一”假期新高。二是從出行時間...
4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文化旅游部市場管理司副司長李曉勇在會上介紹應對客流高峰的措施情況。李曉勇表示,文化和旅游活動具有聚集性強、流動性大等特點,疊加“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場復蘇勢頭強勁、出游熱情高漲等因素,長途游、團隊游、深度游趨勢明顯,這些都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帶來較大的挑戰。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視,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針對“五一”假期出游疫情防控,重點做了以...
聚焦/熱點

聚焦/熱點

副標題

聚焦
熱點
關鍵詞
關鍵詞
紅色旅游
鄉村旅游
夜間旅游
康養旅行
戶外旅行
研學旅行
城市
酒店
航空
攻略
景區
樂園
標簽模塊(3)(1)(1)(1)(2)(1)(1)

標簽模塊(3)(1)(1)(1)(2)(1)(1)

副標題

視線
論道
視點(2)(1)(1)(1)

視點(2)(1)(1)(1)

副標題

旅行
環球
視點(2)(1)(1)

視點(2)(1)(1)

副標題

動態
動態

全國旅游投訴舉報熱線:12345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12377

京ICP備2021027040號-2    經營許可證110105017960088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5983  

China Tourism Network   Copyright ? 2010-2023 c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