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行業   地方   觀察   科技   投融   城市   專家   研報   學術   文博   文創   景區   交通   住宿   紅色   鄉村  樂園   戶外   節會   環球   攻略

梁建章:人工智能如何影響經濟和各行各業

 二維碼
發表時間:2023-04-21 13:16作者:梁建章來源:繞梁說

哪些行業會受到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


近日人工智能再次成為了熱門話題。很多人好奇的是,人工智能未來到底會如何影響經濟、人口和創新?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個人的一些看法——談談人工智能對于經濟以及各行各業的影響。


自從深度神經網絡出現以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超乎想象。ChatGPT的出現是個奇跡,超出了幾乎所有計算機科學家的預料。一個簡單的神經網絡模型,一旦擁有了幾百億的連接,并且通過大量的機器學習,就能產生近似人類大腦的通用智能。雖然如今的人工智能技術還有待完善,但是在哲學意義上,基本已經證明人類大腦沒有什么特殊性。人類通過機器模擬所有人類智能,其實只剩下時間問題。未來的問題,不是人工智能能夠干什么,而是人類會選擇讓人工智能干什么。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一個更加迫切的問題是,人工智能將取代哪些職業,是否會出現大量的失業?哪些行業會受到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人工智能又將如何影響創新和教育?人工智能會如何影響收入分配?



解答這些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個行業象限圖。我們把一些代表性行業分成兩個維度,四個象限。橫坐標是行業的科技自動化程度,從左邊“容易自動化”到右邊“難以自動化”。比較容易自動化的行業包括農業、家電、服裝、汽車,還有數字娛樂行業?!半y以自動化”的行業包括房地產行業,因為建筑工和裝修工短期難以被機器人取代。旅游因為涉及到人的運輸和服務,也比較難自動化??v坐標是需求層次的維度,從低的“物質需求”到高的“精神需求”。人的物質需求包括“衣食住”等行業,物質的需求到一定數量以后會相對飽和,而精神需求幾乎是無止境的。旅游、娛樂還有教育屬于精神需求,創新滿足了人類探索的本能,所以也是精神需求。


用以上兩個維度,可以把各行各業分成了四個象限:



容易自動化的物質需求行業,如農業、服裝業、汽車等消費品制造業,因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這些行業的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和價格大幅下降,但是需求并不會因為價格下降而提升。因為物質的需求會飽和,一個人只能吃這么多穿這么多。所以總產值和GDP的占比都會下降。


容易自動化的精神需求行業,數字娛樂行業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因為人工智能已經可以生成對話、畫圖、視頻等。隨著效率的提升和價格的下降,人們會消費更多的數字娛樂產品,因為這屬于精神需求,所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行業的產值與GDP占比都會比較穩定。


難以自動化的物質需求行業,如房地產。由于建筑工人和裝修工人短期很難被替代,因此房地產的總體的成本是穩定的,需求也是穩定的,總產值和GDP占比會趨于穩定。


最后就是難以自動化的精神需求行業。旅游可能“難以自動化”,所以效率和價格都保持穩定。但是需求會隨著整體社會的富裕程度提升而提升,所以在經濟中的占比會提升。衣食住行里面,住和行難以自動化,而只有行(旅游)是難以自動化的精神需求,其占比會越來越高。另外,還有兩個精神需求的行業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那就是創新和教育。


創新行業


創新并不是一個單一的行業,而是分布在各行各業的研發和創作活動中,其受人工智能的影響也可以用以上的框架來分析。有些創新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部分取代,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類搜尋和測試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像AlphaFold),甚至自動推薦和分析一些假設,還可以輔助做一些藝術創作。但是一般來說,人類在提出問題和需求方面仍然占主導地位,因為到底需要什么,根本上還是要問人類自己。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選擇,會牽涉到人類特有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判斷。另外從安全角度考慮,人類也不會把創新完全交給人工智能完成。所以人類會繼續把握創新的方向盤和最終決策權,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完成創新。


同時,創新能帶來成就感和好奇心的滿足,以及基于探索過程而產生的樂趣。而且,人工智能取代了一些簡單重復的任務,使得創新的工作更加有趣。所以創新將成為一種很高級的精神需求,會吸引更多的人從事這項工作。由此產生的結論是,人工智能會提升創新的整體效率,造成創新成本的下降,但創新活動的規模會繼續增大,創新行業的經濟占比和重要性也會提升。


教育行業


我們還是用這個分析框架。首先,教育可以實現部分自動化,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甚至取代部分老師的工作。另外有些機械的技能不必再學得那么仔細(如語法和算術等)。當然,目前僵化的升學制度,會延緩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從事創新,而且創新的人都需要掌握和運用人工智能這個強大的工具,這都需要創新者具備更高的認知能力。有些老板認為,ChatGPT相當于幾乎可以免費雇傭無數的本科生。很多工作,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經超過本科生,這是否意味著所有人都不必讀大學本科了?結論恰恰相反,未來需要更多人接受大學本科的教育。因為只有通過本科學習,才能擁有駕馭人工智能所必需的更高認知能力,然后才有機會進入碩士和博士學習,成為智能時代的創新者。


另外,教育將越來越成為一種精神需求。未來的教育,肯定不只是為了培養從事某項簡單工作的基本技能(一代人后就很可能會被機器取代),也不僅僅是培養創新的認知能力,而是還需要培養人文素養、生活技能和生活情趣。這樣高級的需求,會隨著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所以教育應該是一個效率會提升但需求也會提升的行業,應該更加普及和提速。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建議應該普及高中和大學教育以及取消中考和淡化高考(詳見:《十項生育減負政策建議》)。


人口和創新


我們再來看看AI將如何影響人口。一種說法是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我們就不需要這么多的人口了。這個認識是錯誤的,我剛才提到人工智能不會導致失業率的整體飆升,而是會有更多人轉向精神需求產業尤其是創新產業。所以人口減少最大的負面效應,不是養老問題而是抑制創新。中國這幾年的每年新出生人口出現斷崖式下滑,未來年輕人口規模的萎縮,將削弱創新人才的規模效應。這種規模效應在人工智能領域尤其重要,因為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用戶生成的數據進行訓練,大量的消費群體是人工智能時代非常重要的創新要素。未來創新產業的經濟占比會越來越高,而新生人口的下降,將嚴重影響一代人以后的中國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


另外,生孩子是不是一個精神需求?可不可以自動化?顯然部分涉及精神需求,因為孩子可以帶來獨特的成就感和親情。但是生孩子還有很高的成本,根據育媧人口的研究報告(詳見:《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中國每個孩子十八歲之前平均需要約五十萬元的直接養育成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直接養育成本則接近一百萬元),中國家長花在教育的時間成本也很高。短期來看,人工智能很難大幅降低養育的成本,所以還是要靠政府采取生育減負和教育改革的措施來減輕負擔。如果能夠大幅降低養育的負擔,那么生孩子作為人類的本能需求還是會被充分釋放,所以我一貫呼吁盡快出臺生育減負的政策。


失業和閑暇時間


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最大擔心是失業,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已經給出了答案——隨著效率的提升,有些行業會萎縮,但另一些行業會大幅擴展,后者將是難以自動化且能夠滿足精神需求的行業,包括教育、創新和旅游行業。所以整個經濟的就業構成會出現變化,并不會引發大量的失業。當然,有些人會面臨技能的升級和轉行。從整體來看,經濟的物質和精神水平會更加豐富,尤其是精神需求會得到更多的滿足。


效率的提升會促使經濟的增長,但是增長幅度會被工作時間的減少所部分抵消。隨著收入的上漲,人們工作時間會下降多少?這取決于該項工作是否屬于具有成就感和趣味性的“好”工作。顯然,創新是這樣的工作,比如一個研發人員仍然基于興趣而勤奮工作。隨著收入水平的整體上升,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愿意從事時間長且簡單無趣的工作。


分配和意義問題


可以按照三種不同類型的工作來看分配問題。一是涉及創新和復雜腦力的高技能工作;二是簡單腦力的中技能工作;三是如服務員和快遞那樣的低技能工作。因為中技能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其收入會和低技能趨同。隨著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企業對高技能人群的能力要求會提升,與此相對應,這些人的收入也會相對上升。


長遠來看,人工智能會取代大部分工作,這可能需要經歷幾代人的時間。那時人類就會把最有趣的工作留給自己,也會出于安全考慮而把創新工作抓在自己手里。到那時,除了休閑娛樂產業,最大的產業很可能是創新和教育。同時,隨著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革,會更多地引發人類對生活意義的思考。我以前撰文提到過智能時代的人生意義(詳見:《梁建章:創新和傳承,生命意義的思考》),人的價值就是創新和傳承——創新還是要靠人類做,孩子還是要靠人類來生。人類應該不會讓人工智能自主創新或者生孩子(AI復制可能造成不可控的電腦病毒)。


結論


人工智能會對經濟的各個方面產生深遠影響。隨著經濟的整體效率提升,人們會擁有更多休閑和娛樂的時間,但不會因此出現整體性的大規模失業。有些難以自動化且能夠滿足精神需求的行業,將繼續高速增長和創造就業崗位。創新作為一個涉及精神需求的行業,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其在國力競爭中的重要性也會繼續提高,而這又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低生育率所導致的人口萎縮,對創新的負面作用也會更加凸顯,因此中國需要出臺切實有效的生育減負和教育改革的政策。

【中國旅游網版權聲明】原創內容版權歸本站所有,如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旅游網"或"www.ivermectinstromectoliq.com"并附文章鏈接,需確保文章的完整性,不得更改曲解原意;摘錄和轉載的第三方內容,本站無法保證其真實性,亦不代表本站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屬原媒體及作者,如有版權異議請聯系我們予以刪除。

相關推薦
在5月11日舉行的2023深藍媒體智庫年度峰會上,《中國旅游目的地復蘇調查報告》對外發布,深藍智庫綜合機構提供的數據,從目的地旅游訂單量、機票預訂量、高鐵預訂量、酒店預訂量、景區門票預訂量五大維度梳理發現,2023年一季度,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深圳、重慶、西安、南京、武漢成為國內旅游目的地前十名城市,北京高居榜首,這一趨勢也延續至今年的“五一”。2023年一季度,目的地為北京的旅游...
2023年5月10日,2023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長沙香山旅游峰會在長沙召開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特聘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研究員受邀參會,并代表課題組發布了《世界旅游經濟趨勢報告(2023)》。報告預測,2023年全球旅游總人次將達107.8億人次,全球旅游總收入將達5.0萬億美元,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74.4%和86.2%。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旅游總人次達95.7億人次...
國家移民管理局11日發布公告,自2023年5月15日起,進一步調整優化出入境管理政策措施:全面恢復口岸快捷通關。全面恢復實行內地居民赴港澳團隊旅游簽注“全國通辦”。實施內地居民申辦赴港澳地區探親、工作、學習證件“全國通辦”。調整在澳門就讀的內地學生逗留簽注有效期,進一步保障便利中外出入境人員往來,促進服務對外開放。公告全文如下。為進一步保障便利中外出入境人員往來,促進服務對外開放,國家移民管...
近日,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最新的《世界旅游經濟趨勢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氛J為,2023年全球旅游總人次將達107.8億人次,全球旅游總收入將達5.0萬億美元,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74.4%和86.2%?!秷蟾妗分赋?,2022年全球旅游總人次達95.7億人次,全球旅游總收入達4.6萬億美元,分別恢復至2019年的66.1%和79...
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會(WTTC)表示,預計今年全球旅行和旅游行業將接近恢復至疫情前規模。今年這一市場的規模預計將達到9.5萬億美元,對全球GDP的貢獻與2019年相比僅差5%。預計2024年全球旅游業將全面復蘇,超過2019年。報告稱,截至去年年底,在WTTC分析的185個國家中,有34個國家的旅游業對GDP的貢獻恢復到了疫情前。到今年年底,至少還有50多個國家將達到這一目標,或者達到目標的...
聚焦/熱點

聚焦/熱點

副標題

聚焦
熱點
關鍵詞
關鍵詞
紅色旅游
鄉村旅游
夜間旅游
康養旅行
戶外旅行
研學旅行
城市
酒店
航空
攻略
景區
樂園
標簽模塊(3)(1)(1)(1)(2)(1)(1)

標簽模塊(3)(1)(1)(1)(2)(1)(1)

副標題

視線
論道
視點(2)(1)(1)(1)

視點(2)(1)(1)(1)

副標題

旅行
環球
視點(2)(1)(1)

視點(2)(1)(1)

副標題

動態
動態

全國旅游投訴舉報熱線:12345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12377

京ICP備2021027040號-2    經營許可證110105017960088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5983  

China Tourism Network   Copyright ? 2010-2023 ct.cn All Rights Reserved